蟬  的別稱頗多,據了解有國語的蟬、知了及台語的「閑阿」、「喀勒」、「安剝喋」名稱。每當夏日來臨時,老一輩的人便會唸著「安剝喋 蒿給給」,敘訴著夏天已經來臨。

  鄉下的孩子每天所接觸到的都是大自然的景物,夏季除了是水果的季節以外,更是萬物甦醒之後大放異彩的季節,記得小時候一到暑假的時候,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採龍眼了,在龍眼樹上除了可以享受龍眼的美味外,也可以聆聽滿山遍野的蟬鳴聲。

幼蟬生長在泥土中,當牠從泥中爬出時,脫掉外殼,就變成蟬的成蟲蟬蛻變後留下的外殼,可做中藥,從前孩童們會在樹林間收集蟬殼賣給中藥商。

  黏蟬當時我們抓蟬的工具是一根長棍子或竹竿,然後就地找蜘蛛網,然後用棍子把蜘蛛網的絲捲成一團,藉由其黏稠性從蟬的背後偷偷黏住蟬的翅膀,有時候不夠黏我們就加點口水。 我們當時抓蟬純粹是因為年幼無知,為了好玩而已,而且抓到之後就會把蟬兒放走。

蟬蛻變後留下的外殼  可是現代人抓蟬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,近年來常聽父母親說都市餐廳很流行吃蟬,所以很多村民就藉由捕蟬、賣蟬來賺錢。他們同常在夜晚用強烈的探照燈照到蟬兒所棲息的大樹上,由於光束太強,蟬兒就會昏眩兒掉落樹下,據說一個夜晚可以抓到數萬隻蟬。也由於殘酷的捕捉,現在村裡面的蟬似乎越來越少了,夏季時分、採龍眼的季節,蟬兒的鳴叫聲似乎也不在精彩絢爛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