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起源
 
    曆 五 月 五 日 端午節 , 是 夏 季 裡 最 重 要 的 一 個 節 日 。 一 般 傳 統 的 說 法 , 都 認 為 端 午 節 源 自 於 紀 念 屈 原 的 活 動 。 然 而 , 許 多 盛 行 於 世 的 端 午 習 俗 , 歷 史 卻 比 屈 原 的 傳 說 還 要 悠 久 。 有 學 者 據 此 推 測 , 端 午 節 或 許 另 有 起 源 。 其 中 一 種 說 法 是 : 端 午 節 源 於 對 惡 日 的 禁 忌 。

    端 午 時 值 農 曆 五 月 , 正 是 仲 夏 疫 厲 流 行 的 季 節 , 俗 稱 「 惡 月 」 。 所 以 《 夏 小 正 》 上 說 : 「 ( 五 月 ) 蓄 蘭 , 菽 糜 」 ( 蓄 : 積 、 聚 。 菽 : 採 集 。 糜 : 蓄 糜 ) 。 《 大 戴 禮 》 上 說 : 「 蓄 蘭 , 為 沐 浴 也 」 。 沐 浴 的 目 的 在 於 清 潔 , 以 禳 除 毒 氣 , 這 是 針 對 五 月 這 個 惡 月 所 採 取 的 積 極 預 防 的 措 施 。 在 這 期 間 的 一 切 行 事 , 也 以 安 息 靜 養 為 原 則 。 《 禮 記 . 月 令 》 : 「 仲 夏 , 陰 陽 爭 , 死 生 分 , 君 子 齋 戒 ; 止 聲 色 , 節 嗜 欲 」 。 同 時 , 五 月 也 有 許 多 的 禁 忌 。 據 應 劭 ( 一 七 八 左 右 ) 的 《 風 俗 通 》 「 釋 忌 篇 」 記 載 , 漢 朝 就 有 「 五 月 到 官 , 至 免 不 遷 」 、 「 五 月 到 官 , 至 免 不 遷 」 、 「 五 月 蓋 屋 , 令 人 頭 禿 」 的 俗 諺 。

    而 五 月 五 日 更 是 惡 日 之 尤 , 除 了 忌 「 曝 床 薦 席 」 外 , 甚 至 有 「 不 舉 五 月 子 」 的 諺 語 。 《 史 記 》 「 孟 嘗 君 列 傳 」 就 記 載 , 孟 嘗 君 生 於 五 月 五 日 , 他 的 父 親 田 嬰 打 算 把 他 丟 棄 。 因 為 田 嬰 相 信 : 「 五 月 子 者 , 長 與 戶 齊 , 將 不 利 其 父 母 」 。 這 個 惡 日 的 忌 , 深 植 民 心 。 宜 到 現 在 , 還 可 以 從 許 多 諯 午 節 的 習 俗 , 找 出 禳 毒 避 疫 的 成 分 。

    第 二 種 端 午 起 源 的 學 說 由 聞 一 多 先 生 所 提 出 。 聞 一 多 在 〈 端 午 考 〉 一 文 中 指 出 : 端 午 節 最 重 要 的 兩 項 活 動 - 競 渡 和 吃 粽 子 , 都 和 龍 有 關 。 他 首 先 引 了 吳 均 ( 四 六 七 - 五 二 ○ ) 的 《 續 齊 諧 記 》 中 的 一 段 文 字 : 屈 原 五 月 日 投 汨 羅 而 死 , 楚 人 哀 之 。 每 至 此 日 , 竹 筒 貯 米 , 投 水 祭 之 。 漢 建 武 中 , 長 沙 歐 回 , 白 日 忽 見 一 人 , 自 稱 閭 大 夫 , 謂 日 : 「 君 當 見 祭 , 甚 善 。 但 常 所 遺 , 苦 蛟 龍 所 竊 。 今 若 有 惠 , 可 以 楝 樹 葉 塞 其 上 , 以 五 綵 絲 縛 之 。 此 二 物 , 蛟 龍 所 憚 也 。 」 。 回 依 其 言 。 世 人 作 粽 , 並 帶 五 色 絲 及 楝 葉 , 皆 汩 羅 之 遺 風 也 。

    同 時 , 聞 一 多 又 舉 了 幾 個 文 獻 上 的 例 子 來 支 持 他 的 學 說 。 這 些 記 載 也 都 顯 示 , 端 午 的 起 源 和 龍 有 著 密 切 的 關 係 。 聞 一 多 據 此 推 測 , 端 午 可 能 最 初 只 是 長 江 下 游 吳 越 民 族 的 節 日 。 自 古 相 傳 , 吳 越 是 斷 髮 文 身 之 國 。 至 於 斷 髮 文 身 的 目 的 是 在 「 象 龍 子 」 , 以 避 免 傷 害 。 《 漢 書 。 地 理 志 下 》 應 劭 注 : 「 ( 越 人 ) 常 在 水 中 , 故 斷 其 髮 , 文 其 身 , 以 像 龍 子 , 故 不 見 傷 害 也 」 。 聞 一 多 的 結 論 是 , 端 午 應 是 個 以 龍 為 圖 騰 的 民 族 舉 行 圖 騰 祭 的 日 子 。 也 就 是 說 , 一 個 龍 的 節 日 。

    這 些 說 法 固 然 解 釋 了 某 些 特 定 的 現 象 , 但 若 將 其 中 任 何 一 說 , 視 為 端 午 的 單 一 起 源 , 則 未 免 有 以 偏 概 全 的 遺 憾 。 與 其 如 此 , 還 不 如 說 , 惡 日 及 龍 圖 騰 , 都 是 端 午 可 能 的 源 頭 。 在 歷 史 發 展 的 過 程 中 , 它 們 互 相 融 合 , 直 到 屈 原 傳 說 的 加 入 , 為 它 們 添 上 了 新 的 動 力 , 端 午 才 從 此 茁 壯 而 成 為 一 個 重 要 的 節 日 。

   


端午節習俗

    灣 地 處 亞 熱 帶 , 早 期 來 自 大 陸 的 移 民 多 無 法 適 應 這 裡 的 氣 候 , 死 於 瘴 癘 時 疫 者 , 時 有 所 聞 。 因 此 , 端 午 這 個 以 驅 疾 避 疫 為 基 本 精 神 的 節 日 , 便 顥 得 格 外 重 要 。

    前 清 時 期 的 端 午 習 俗 , 可 以 王 瑛 曾 的 《 重 修 鳳 山 縣 誌 》 ( 一 七 六 四 年 ) 卷 三 附 錄 中 的 記 述 為 代 表 : 五 月 五 日 清 晨 , 燃 稻 梗 一 束 , 向 室 隅 薰 之 , 用 楮 錢 送 於 路 旁 , 名 日 送 蚊 。 門 楣 懸 蒲 艾 兼 插 禾 稗 , 謂 可 避 蚊 蚋 ; 榕 一 枝 , 謂 老 而 彌 健 。 彼 此 以 西 瓜 、 角 黍 相 饋 遺 。 好 事 者 於 海 口 淺 處 , 用 錢 或 布 為 標 , 三 皮 漁 般 爭 相 奪 取 , 勝 者 鳴 鑼 喝 采 , 號 日 鬥 龍 舟 。 午 為 小 兒 女 結 五 采 縷 , 男 繫 左 腕 , 女 繫 右 腕 , 名 日 神 鍊 。

    民 間 另 有 一 種 說 法 , 認 為 插 艾 、 榕 能 使 身 體 強 健 。 俗 話 說 「 插 榕 較 勇 龍 , 插 艾 較 勇 健 」 。 私 塾 裡 的 學 生 , 照 例 要 在 端 什 節 送 紅 包 給 先 生 作 謝 禮 , 先 生 則 以 一 把 扇 子 作 為 回 禮 。
    鈴 木 清 一 郎 的 《 台 灣 舊 慣 冠 婚 葬 祭 年 中 行 事 》 ( 一 九 三 四 年 ) 記 載 , 喪 期 中 的 家 庭 , 端 午 節 不 包 粽 子 , 而 是 由 親 友 贈 送 , 稱 之 為 「 送 節 」 。 喪 家 則 以 糖 做 為 回 禮 。 而 農 家 把 稱 為 「 福 金 」 的 金 紙 來 在 竹 竿 上 , 插 在 間 , 據 說 可 以 防 害 而 獲 豐 收 。 有 些 地 方 在 端 午 節 有 作 「 鹹 茶 」 的 習 俗 , 就 是 用 鹽 來 醃 紫 蘇 葉 和 蕃 石 榴 葉 , 據 說 可 以 當 藥 茶 , 清 除 一 切 毒 氣 。

    日 治 時 代 的 屏 東 縣 佳 冬 鄉 , 還 有 在 端 午 節 這 天 打 石 戰 的 習 俗 。 石 戰 在 佳 冬 地 區 已 流 傳 了 數 百 年 , 每 年 到 了 端 午 節 前 幾 天 , 眾 人 紛 紛 拳 擦 掌 , 準 備 打 場 硬 仗 。 石 戰 以 村 落 為 單 位 , 組 織 一 如 軍 隊 , 並 設 有 參 謀 長 等 職 位 。 組 織 一 如 軍 隊 , 並 設 有 參 謀 長 等 職 位 。 男 人 在 「 前 線 」 擲 石 作 戰 。 婦 女 則 在 後 方 負 責 運 送 石 頭 。 單 況 淚 烈 時 , 動 輒 造 成 傷 亡 。 戰 勝 的 一 方 可 至 戰 敗 的 村 子 大 肆 吃 喝 一 番 。 戰 敗 的 村 民 則 落 荒 而 逃 。 若 不 幸 被 對 方 俘 虜 了 , 會 被 強 迫 脫 褲 處 罰 , 當 眾 羞 辱 一 番 。 這 項 奇 特 的 習 俗 , 據 說 可 保 一 整 年 好 運 , 所 以 佳 冬 人 樂 此 不 疲 。 但 是 因 為 石 戰 常 造 成 嚴 重 的 傷 亡 , 再 加 上 地 方 政 府 一 再 的 禁 止 , 遂 在 日 治 末 期 逐 漸 式 微 。

    端 午 節 , 家 家 戶 戶 還 有 打 「 午 時 水 」 的 風 俗 。 午 時 水 指 的 就 是 端 午 節 中 午 打 上 的 井 水 。 據 說 午 時 水 用 來 泡 茶 釀 酒 特 別 香 醇 , 生 飲 甚 至 具 有 治 病 的 奇 效 。 有 諺 語 道 : 「 午 時 洗 目 睭 ( 眼 睛 ) , 明 到 若 烏 鶖 」 , 又 說 「 午 時 水 飲 一 嘴 , 較 好 補 藥 吃 三 年 」 。 最 富 傳 奇 色 彩 的 午 時 水 , 則 來 自 大 甲 鎮 砧 山 上 的 劍 井 。 傳 說 井 是 當 年 鄭 成 功 插 劍 禱 泉 的 地 點 , 而 自 又 相 傳 鎑 砧 山 盛 產 各 種 靈 藥 仙 草 , 於 是 劍 井 午 時 水 的 功 效 便 被 傳 說 得 神 奇 無 比 。 每 年 端 午 節 , 劍 井 旁 邊 爭 沒 午 時 水 的 人 總 是 擠 得 密 不 通 風 。 據 說 端 午 節 正 午 對 著 井 中 仔 細 觀 看 , 還 可 以 看 見 鄭 成 功 的 那 把 影 。 而 看 見 劍 影 的 人 , 這 一 年 一 定 無 災 厄 。
    划 龍 舟 , 台 灣 稱 為 「 扒 龍 船 」 。 據 《 民 俗 台 灣 》 一 卷 六 號 上 記 載 , 日 據 時 代 士 林 的 端 午 龍 舟 的 習 俗 如 下 : 自 五 月 初 一 起 , 就 先 到 水 邊 「 迎 水 神 」 。 初 五 正 午 , 即 敲 響 鑼 鼓 , 扛 起 龍 舟 到 河 岸 , 途 都 有 居 民 燒 香 禮 拜 。 俗 語 說 : 「 五 月 五 。 龍 船 鼓 , 滿 街 路 」 。 表 示 歡 迎 , 稱 為 「 接 龍 船 」 。 賽 過 龍 , 還 要 於 初 十 「 送 水 神 」 , 並 舉 行 「 謝 江 」 的 儀 式 。

    台 中 南 屯 的 頭 店 , 自 清 朝 中 葉 , 就 有 在 開 春 後 , 穿 木 醒 穿 山 甲 的 習 俗 。 光 復 後 , 這 個 習 俗 固 定 在 每 年 的 端 什 節 舉 行 。 犁 頭 店 在 清 朝 , 是 台 中 最 繁 榮 的 地 區 , 據 說 , 這 是 因 為 當 地 位 居 穿 七 甲 穴 的 緣 故 。 所 以 , 當 地 居 民 每 年 端 午 都 會 穿 上 木 屐 , 來 回 重 踏 地 面 , 以 期 用 巨 大 的 聲 響 震 醒 穿 山 甲 。 目 前 , 這 項 習 俗 已 改 採 趣 味 競 賽 的 型 式 。 由 四 個 人 自 組 一 隊 , 穿 上 兩 條 長 木 皮 釘 成 的 環 木 屐 競 走 。 卡 卡 的 木 屐 聲 , 確 也 震 醒 了 犁 頭 店 居 民 們 懷 舊 的 情 緒 。

    在 節 日 食 俗 方 面 , 台 灣 俗 傳 端 午 吃 桃 、 茄 子 及 菜 豆 , 可 以 健 康 、 長 。 俗 話 說 : 「 食 茄 吃 到 會 搖 , 吃 豆 吃 到 老 老 」 。 台 式 的 粽 子 製 法 分 為 南 北 兩 種 。 北 部 作 法 是 米 浸 泡 於 水 中 , 瀝 乾 後 用 油 炒 香 , 並 勻 入 五 香 粉 、 胡 椒 粉 、 醬 油 等 調 味 料 。 將 米 蒸 熟 後 再 用 竹 葉 包 裹 填 餡 , 再 一 次 使 入 味 。 也 有 人 直 接 用 油 將 米 粒 炒 至 半 熟 , 包 裹 真 餡 後 蒸 食 。 南 部 的 作 法 是 用 純 白 糯 米 浸 泡 後 加 肉 餡 , 以 綠 竹 葉 包 裹 , 水 煮 至 熟 透 。 因 為 製 作 方 式 有 別 , 所 以 南 北 兩 地 的 粽 子 也 風 味 各 異 。 北 部 的 粽 子 有 濃 郁 的 五 香 胡 椒 味 , 南 部 的 肉 粽 則 帶 有 淡 淡 的 竹 葉 清 香 , 各 特 色 。 料 的 內 容 則 有 豬 肉 、 香 菇 、 蝦 米 、 花 生 、 鹹 蛋 黃 、 紅 蔥 頭 、 栗 子 、 蠔 乾 等 , 隨 個 人 喜 好 增 添 。

    苗 栗 地 區 的 客 家 人 過 端 午 , 也 吃 茄 子 及 長 豆 、 桃 李 等 。 但 這 些 食 物 所 代 表 的 意 義 則 和 南 人 有 別 。 吃 子 固 然 是 取 其 長 之 意 , 吃 李 子 則 象 徵 子 孫 繁 衍 , 有 人 還 認 為 可 以 預 防 中 暑 。 吃 長 豆 是 為 不 被 蛇 咬 ( 因 長 豆 形 狀 像 蛇 ) 。 吃 茄 子 則 可 預 防 蚊 子 咬 ( 茄 子 客 語 叫 做 「 吊 菜 」 , 而 「 咬 」 , 土 音 為 「 ㄉ 一 ㄠ 」 , 取 其 諧 音 ) 。 客 家 人 包 粽 子 還 分 鹼 粽 及 鹹 粽 。 鹼 粽 特 別 是 用 來 祭 祀 的 。 客 家 人 過 端 午 須 準 備 四 份 牲 醴 , 一 付 拜 土 地 公 , 一 付 拜 萬 善 爺 , 一 付 拜 附 近 的 大 廟 。 而 鹼 粽 便 是 其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祭 品 。 鹹 粽 則 分 米 粽 及 粄 ( 粿 ) 粽 兩 種 , 純 粹 用 來 解 饞 。


參考資料:台灣省文化處 包粽子示範:謝陳桂 女士